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關於臺灣流浪動物的解決方案:自己用EXCEL模型模擬捕捉移除&TNR的效果

在本文開始之前,請讓我們再次確認『流浪動物政策的目標就是消滅流浪動物』這件事。所作的一切努力和政策推行,都是希望在不久的未來可以讓所有的動物都有歸有養有家過爽爽,不再需要在街頭流浪自力更生死活自理。畢竟他們不是野生動物。


之前一篇文章(或是你要看pansci版的也行)介紹了用電腦模型模擬流浪動物族群變化的研究及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一個流浪動物族群沒有移入(可以等同於棄養)的個體進來,那麼捕捉移除要做到50%以上的強度(也就是每年要抓掉一半以上),才可能讓動物數量在25年後有明顯下降。


而如果有移入(棄養)個體,在每年不過是10%族群量的移入(棄養)個體狀況下,那就得要做到75%以上的捕捉移除,才能讓動物數量才可能讓動物數量在25年後有明顯下降。

如果每年的移入(棄養)個體數量到了族群量的20%左右,那即使是做到75%的捕捉移除也幾乎沒有降低流浪動物數量的效果。所有捕捉移除的金錢跟心力都像丟到水裡一樣做白工,流浪動物還是那麼多。

至於TNR的效果,在沒有移入(棄養)的狀況下是跟捕捉移除差不多的。也是要做到每年50%以上的強度,才能夠讓流浪動物數量在25年後明顯下降。但是一旦有移入(棄養)個體,即使是每年10%族群量左右而已,TNR就沒有辦法讓流浪動物數量下降了。

但我越想,覺得這個模型有個不太對勁的地方。那就是以「比例」的角度來設定處理強度。


以捕捉移除為例,捕捉移除的強度為25%的時候,就表示每年要把動物抓走25%去安樂死。今年動物數量是500隻就抓250隻,如果今年動物數量只剩200隻那就抓100隻。若是以TNR為例的話也一樣,就是把「今年還沒有結紮的個體」的25%(假設這是處理強度)抓去結紮,無論動物數量是一開始的500隻都還沒結紮,還是到後來整群裡面只剩下200隻的未結紮個體。

這樣的「比例」處理原則,使得『處理手段』與『流浪動物的生育率』最後會達成平衡。於是,即使是75%的處理手段,都只能在25年後將流浪動物數量維持在一個水準,而不能完全消滅流浪動物。對公部門來說,不管是捕捉移除或是TNR,當然都是希望能夠減少流浪動物的數量直到消失,而不是最後讓它們的族群「穩定下來」,因此照理說不可能、也根本不應該走這種「做了些什麼但是努力可能會被自然抵銷」的政策路線。

當然,如果我們把流浪動物的捕捉移除或TNR等相關事務當成一種事業,那或許這倒是一種『永續經營』的『好』策略。不過所謂的『好』,也只是好在從中拿到錢的經營者的身上而已,對廣大在街頭戶外受苦的流浪動物、開車騎車莫名撞到流浪動物的駕駛、受不了居家附近有流浪動物大小便溺臊味狗吠貓叫春的住戶、公園散步郊外踏青被成群流浪狗追咬攻擊嚇到跌倒受傷的民眾、還有想要控制疫病傳染卻對隨處可見的流浪動物束手無策的政府公部門來說,可是一點都不好。

然後另一方面是,現實生活中也沒有誰會這樣「照比例」做事情。

一般狀況下的做法,應該都是在時間、空間、經費與人力的限制下盡可能的去處理最多數量的流浪動物,所以每年處理的流浪動物數量應該是個固定數量(例如每年捕捉結紮送養三千隻)。

而且,當流浪動物很少的時候,這些抱著內在動機做事的人多半還是做到沒動物可以做為止(有處理三千隻的能力但全部的動物搞定也才八百隻,那當然就是打完收工不然要去哪裡生動物來做?),幾乎不可能聽到他們會『酌情減少處理數量』。但是相反的,像台灣現況這種流浪動物很多的時候,他們多半也只能徒呼負負力有未逮而已,要跟著增加處理數量也實在很難。

總之,模型裡面以『比例』來做為處理強度,是一個不夠貼近現實的重要瑕疵。現實生活中的做法,應該是個『現有財力物力精力所能做到的最大數量』的定數才對

同樣的,研究模型裡面也是以「比例」方式來模擬移入個體。這一點如果是拿來模擬「移入」還說得過去,但是如果拿來模擬「棄養」的狀況就有點失真了。畢竟,要棄養的飼主哪會管你族群是不是已經滿了啊?不負責任的飼主就是有那麼多,每年會丟出來的棄養動物我覺得也應該是個固定數量才對。如果要拿來模擬台灣的狀況,因為我們四面環海,若說要有移入的流浪動物,只可能是從家裡被丟出來的個體。於是,棄養個體的數量當然也不會跟『現有流浪動物族群多寡』有關,而也應該是個定數。

也因此,我決定把這個模型修改一下,改成模擬「固定數量」作為處理方式,以及在不同「固定棄養數量」的狀況下會出現的結果。而我的目標,當然是想要知道在什麼樣的處理強度下,可以讓流浪動物族群迅速衰亡。同時也可以評估一下,這樣的處理強度,在現實狀況下有沒有可能達成。


不過很不幸,我根本不會寫程式,對於研究裡面用的那個軟體也是毫無概念。但既然這麼模型只不過是把生育率死亡率還有密度相關因子包含進去計算出動物數量,那其實用EXCEL也是可以模擬的,只不過沒有辦法讓生育率和死亡率在一定範圍內浮動罷了,但還是極具參考價值跟模擬意義。
在焚膏繼晷夙夜匪懈費盡千辛萬苦捻斷數百根頭髮抓破幾處頭皮之後,這就是我用excel生出來的模型(點我下載)

那我們就來玩一玩,模擬一下吧。





首先,模型的設定就如同paper裡面的一樣,我都寫在excel表格裡面了。然後大家可以根據待處理(或想像中)的流浪動物族群現況,自己設定『初始未結紮雌性』『初始未結紮雄性』『族群最大承載量』『年後代量』『年雌性死亡率』『年雄性死亡率』這些參數。有了這些參數以後,每一年的動物數量,也就是根據paper的模型計算而得。


然後,處理方式也包含了『捕捉移除』『TNR』兩種,而且可以選擇使用跟paper一樣的「照比例處理」,或者是我覺得比較貼近現實的「固定數量處理」。無論你要單獨使用捕捉移除或TNR,或是想要兩者混用都沒問題。

最後,模型裡當然也包含「移入」,更加入了「棄養」的因子。如果你想要模擬一個鄉鎮的流浪動物狀況,那麼就在移入率的格子裡填上你想測試的比率,這樣就是依照原本paper模型的設定,採用「按每年族群尚有缺額比例移入」的方式來計算。如果你要模擬的是個小島或是整個台灣這種不會有流浪動物自己移入的環境,那我建議就直接在「棄養」的格子裡輸入數字就好。

這模型的設定是一跑四十年然後作圖,所以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在你自己的設定的各項參數、處理方式和強度、以及移入與棄養狀況底下,整個動物數量的變化。當然,我們並不希望流浪動物問題得要搞上四十年,我自己是把目標放在哪些處理方式和強度,可以讓流浪動物族群在五年內顯著下降、十多年內完全消失這樣。

模型還很貼心的幫你計算出這四十年來用你所設定的處理方式得要處理掉多少動物,這樣方便我們評估要花多少錢、心力、空間、時間、或是有些人最在乎的--要造多少殺業。

那我們開始模擬吧。





如果有個地方有6000隻流浪動物,未結紮雄雌性各半,該處族群承載量為7000(通常族群承載量都不會比既有的動物數量多到哪去),每隻雌性的年後代量為3.075(paper提供的流浪貓數據),雌性年死亡率為0.15,雄性為0.45。

先假設這個族群沒有移入&棄養的個體。




按照paper的做法,每年照比例捕捉移除一半(雄雌各1500隻),結果就是動物數量只會往下跌三年,然後就跟增加的生育率達成平衡,並且一路維持在4000隻不動如山。所以,要想把流浪動物族群消滅,照比例處理的做法就算做到了五成還是個失敗。

(想想也該失敗,族群變小了應該要繼續努力啊,怎麼可能就從每年處理3000隻「照比例」的減少為每年處理2000隻呢?難怪會失敗)


好,現在我們改成用TNR當作處理方式,其他設定照舊,也依然是個沒有移入&棄養的族群。



按照paper的做法,每年照比例把未結紮的雄雌性各TNR一半,結果就是動物數量只會漸漸往下跌十年,然後就跟增加的生育率達成平衡,並且一路維持在4000多隻不動如山,比捕捉移除的效果還爛,唯一可以說嘴的是總處理量只有25400,比起同樣強度的照比例捕捉移除要處理的83000隻是好的多了。所以,要想把流浪動物族群消滅,照比例處理的做法就算TNR做到了五成還是個失敗。

以上兩個用EXCEL模型模擬出來的結果,跟paper裡面的結果是吻合的,這表示了我們的模型應該是可信的。



好,那如果是定數處理,每年捕捉移除3000隻,也就是雄雌各1500隻呢?



你可以看到,到了第三年族群就狂崩到2500左右,然後在第九年的時候又崩了一次,到第十三年這個族群就消失了。因為在十三年之後就沒有動物可以處理,所以模型所謂的40年總處理數=31500,也就是在十三年之內捕捉移除掉的數量。本來只有六千隻,抓了又生生了又抓,累積起來就是這麼多。所以,想要把流浪動物族群消滅,定數處理做到一開始的五成,十三年後就成功。

現在,假設我們沒那麼多金錢心力,得把處理強度降低。如果每年固定捕捉移除雌雄各750隻的話,族群數量會維持在5000多上下,實在是沒什麼用。而且,其實也跟按比例每年處理25%的動物(也就是第一年雌雄各750隻)的結果一樣,動物數量會穩定維持在5000隻左右,對族群幾乎沒有影響。




但是,如果把這1500隻的處理量通通針對雌性,那麼族群就會在11年左右完全消失,若是實際狀況則大概是七八年吧(因為雌性在第四年就抓光了,剩下的雄性就只能等著老死),總處理量為6000。若是1500隻處理量都是針對雄性,那麼族群則要到四十年左右才會消失,實際狀況大概是十多年(因為雄性在第五年被抓光,剩下的雌性要全部老死會稍微久一點,因為雌性通常活比較久),總處理量7500稍微差一點,但重點是動物數量會在前五年沒有明顯下降且有劇烈波動。所以如果只有每年1500隻的處理能耐,顯然通通投入到雌性上會比較好。



前面採用的是每年定數捕捉移除的方式,結果已經很不錯了。那如果是每年定數TNR 3000隻,也就是雄雌各1500隻呢?



你可以看到,到了第五年族群就開始顯著下降,漸漸到三十年的時候這個族群就消失了。下拉表格可以發現,到第三年其實就把所有動物紮光,所以實際狀況應該會在十年內讓所有的個體都自然老死。總處理數=7500,非常之少。所以,想要把流浪動物族群消滅,定數TNR處理做到一開始的五成,十年內就可以成功,而且動物處理量比起捕捉移除少得多。

現在,同樣假設我們沒那麼多金錢心力,得把處理強度降低。如果是按比例每年TNR25%的動物(也就是第一年雌雄各750隻)的話,對族群就幾乎沒有影響,動物數量會穩定維持在5400隻左右。但是,如果改成每年固定TNR雌雄各750隻的話就不一樣了:族群數量會在第七年開始大降,四十年左右會消失。表格下拉會發現第六年的時候所有個體就都結紮完畢了,所以實際上應該會在十五年內讓整個族群老死光光。總處理量為8250隻。



如果把這1500隻的TNR量通通針對雌性,那麼族群會稍早一點,在第五年左右就開始崩盤,在35年左右完全消失。因為雌性在第三年就紮光了,剩下的就是等著老死,所以若是實際狀況則大概是十年上下族群消失吧。總處理量為4500。若是1500隻處理量都是針對雄性,那麼族群也是在第三年開始崩盤,35年左右消失。因為雄性在第二年就紮光了,剩下的雌性要全部老死大概也是十年上下。總處理量3000也是挺省事。



到此,我們可以做個小結:在沒有移入和棄養的狀況下,如果是照比例處理,即使強度達到七成五,無論是捕捉移除或TNR都無法讓流浪動物族群在四十年內消失,因為最後補償的生育率和處理率會達成平衡。

但如果是以固定數量作為處理強度,那麼只要每年固定捕捉移除一開始族群的五成,就可以讓流浪動物在十五年內全部消失;若能夠針對雌性或雄性捕捉移除(以針對雌性為佳),那只要每年固定捕捉移除一開始族群的二成五,就可以讓流浪動物在十年左右全部消失

而如果是TNR,每年只要固定處理一開始流浪動物族群數量的二成五,就可以讓流浪動物在十五年內全部消失;同樣的處理強度,若是針對雌性或雄性捕捉移除(以針對雌性為佳)的話,則可以讓流浪動物在十年左右全部消失

另外,在相同的處理強度下,若是比較經手的動物數量,TNR需要經手的動物數量遠少於捕捉移除,這一點也是跟先前paper中的結果一致。





不過,如果有人棄養呢?好比說每年有個300隻雌雄各半的棄養個體,那會變成怎樣?一切還有用嗎?





一旦有棄養,這狀況就很不一樣了。


一樣是定數處理,每年捕捉移除3000隻,也就是雄雌各1500隻。本來可以在十三年內讓這個族群消失,但是一旦有了每年區區300隻的棄養(棄養率為初始族群的5%)流浪動物的數量只會在前三年下跌,之後就會維持在4000隻左右,永遠無法消失。模型的40年總處理數也爆增到=123000,做這麼多完全就是把錢丟到水裡。除非把這每年3000隻的處理量都用在雌性身上,那麼族群還可以在七年後壓到1000隻上下然後維持下去,雖然不能完全消滅族群,但至少還有明顯的改善;但如果這每年3000隻的處理量都用在雄性身上,那就連壓低族群數量的效果都沒有了,真的是把錢丟到水裡而已。


而當然,要是處理強度更低的話,就會連壓低流浪動物數量的效果都完全不存在。

每年300隻雌雄各半的棄養個體的狀況下採用每年定數捕捉移除方式的結果是如此,那如果是每年定數TNR呢?

如果我們每年固定TNR3000隻未結紮個體雌雄各半,本來可以在十年內讓流浪動物全部消失,但一旦有了每年區區300隻的棄養(棄養率為初始族群的5%),流浪動物的數量就只會在十五年內降到3000隻並且維持,永遠無法消失,而且就算是把這每年3000隻的處理量針對雌性結紮,結果也不會更好。


如果每年的固定處理量有一開始的五成都還無力回天,處理強度更低的狀況當然就更不用看了。








到此,我們的模型也玩得差不多了。從結果看來我們可以發現,在降低流浪動物數量上,如果以「固定數量」作為處理方式,的確會比「固定比例」來得更有效。固定比例的處理方式永遠無法讓流浪動物消失,因為處理強度最後會和補償的生育率達成平衡;反之,固定數量的處理方式的確可以讓流浪動物消失。每年的捕捉移除如果都能夠做到一開始族群的一半數量,那麼流浪動物就會在十三年內消失,就算強度降低,每年捕捉移除一開始族群數量的二成五,只要可以針對單一性別的動物,也是可以讓族群在十多年內消失。若是採用TNR的話,每年如果都能夠做到一開始族群的一半數量,流浪動物也會在十年內消失,就算強度降低,每年TNR一開始族群數量的二成五,只要可以針對單一性別的動物,也是可以讓族群在十多年內消失。

但是,一旦有了棄養,即使每年的棄養率只是初始族群的5%,定數處理每年捕捉移除原始族群的一半數量也只能降低動物數量但永遠無法消失,最好的狀況是把這每年的固定處理量都用在雌性身上,雖然不能完全消滅族群,但至少還有明顯的改善。如果是每年定數TNR原始族群的一半數量流浪動物的數量也是只能降低但永遠無法消失,而且就算是把這每年的固定處理量針對雌性結紮,結果也不會更好。

結論就是:固定每年處理數量的確有效,甚至只要做到每年處理初始族群的兩成五的數量並且針對單一性別,就可以在十多年內讓流浪動物消失。但是一旦有棄養,即使只有相當少數的棄養,也會讓處理的效果大打折扣,讓減少流浪動物數量變得非常困難,更讓流浪動物消失變得幾乎不可能。

模型裡面當然還可以設定捕捉移除和TNR雙管齊下的狀況,甚至可以把移入跟棄養也一起設定進去,那就看各位自己的需求跟時間,自己去嘗試各種參數吧。

2014年是個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的一年,希望這一篇文章,可以成為年底的重要禮物,並且讓2015年成為「自己的流浪動物TNR自己模擬」的一年,讓所有關心流浪動物議題的人,都可以找到理想的、科學的、有所依據的方式,無論是透過捕捉移除努力送養也好,或是透過不得不為的TNR也好,來解決台灣的流浪動物問題。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關於臺灣流浪動物的解決方案:結紮能減少流浪動物數量的效果是有前提的

這些年有許多流浪動物團體在推廣TNVR,希望能以結紮的方式降低流浪動物數量。想起來好像很直觀,阿動物結紮後就不能生後代啦,久而久之大家都死光光流浪動物當然就消失了是不是。

但實際上並沒有這麼簡單。

仔細想來,『結紮可以使流浪動物最終消失』的過程,其實是建立在兩個沒有說出口的前提上的(也就是底下你所看到的括號內容)

因為
一群流浪動物沒有結紮,就會一直交配生出後代,數量不要爆增就很偷笑了,更不要奢望數量會下降。
於是
要是這群動物被結紮了,那麼就生不出後代了。(這裡的前提是結紮超全面結紮效率超高,或者是生育率其實很低所以結紮慢慢做也沒關係很快就會讓族群不再成長)
然後
被結紮的這一群動物就隨著時間漸漸老死,所以數量就下降了(這裡的前提是動物不會跑來跑去,也就是結紮的個體不會跑掉,會繼續佔著這個區域,然後更重要的是沒結紮的個體不會從群外跑進來,或就算進來了也待不住)

而說實在的,無論是為了口號緣故而簡化論述所以掠過前提不談,或是其實根本沒有想過這兩個前提,這兩個前提恰恰卻是能不能靠著結紮降低流浪動物數量的關鍵。

先來看第一個前提。

對於流浪動物的個體,結紮後當然是沒有後代。但是對於一整個流浪動物族群來說,要做到結紮後『沒有後代產生』,得要保證結紮率是百分百才行。當結紮率不到百分之百,那就一定會有後代產生。考量到結紮流浪動物的目的是『讓流浪動物數量下降,最終消失』,從整個族群的角度來看,結紮率越低則後代越多,一旦結紮率低到一個程度,那麼產生的後代就會超過族群的死亡率,於是流浪動物的數量就不可能下降了。也就是說,所有結紮人力物力跟時間金錢通通都是丟到水裡,對解決問題(讓流浪動物數量下降)是一點用也沒有。

根據上一篇文章看來,這個讓所有心血付諸東流的結紮率門檻其實不太低,只要結紮率沒有高過五成(或是更保守的估計六成以上),我們就準備看著年復一年的努力結紮,但是流浪動物還是一樣多。

而且讓我提醒一下,這還是在沒有外來移入個體(或是棄養個體)新加入的狀況下。若是有外來移入個體,那麼根據模擬,結紮率得要做到七成五,才有可能讓流浪動物數量下降。

所以,支持以TN(V)R來處理流浪動物問題的群眾,或是大力推廣TN(V)R的流浪動物保護團體,在『希望降低流浪動物數量,最終讓流浪動物消失』的共識底下都應該捫心自問:我(你)們做TN(V)R到底是打算怎麼做?在這個實行區域裡,有辦法迅速拉高結紮率到五成或甚至七成五以上嗎?

如果沒辦法拉高結紮率超過門檻,如果一個大區域(例如一個縣)內各個執行TN(V)R的單位都各行其是,只是東一隻西一隻毫無組織規劃的結紮,不願意協同合作集中火力將小區域內(例如鄉或鎮)的結紮率拉高或甚至衝到百分之百,那就真的只是在浪費時間金錢和心力,成就「永續結紮」這門行業而已。

接著來看第二個前提。

被結紮的流浪動物會漸漸老死沒錯,但是如同上一篇文章談到的,動物以傳統手術方式結紮以後是會活的更長的。所以這個『漸漸老死』,其實有點報喜不報憂,沒有清楚說明『可能要到十年動物才會老死』。當然,如果用的是輸精管結紮&子宮摘除的方式,那麼動物漸漸老死的速度就跟沒結紮一樣快,流浪動物數量的變化在數年內應該會頗有感。總之,就像上一篇文章所說的,是要選擇『流浪動物過得不太好又擾人但會快點消失』還是『流浪動物過得比較好又不擾人但會頗慢才消失』,就看各地群眾的選擇了。

不過問題更大的是,被結紮的流浪動物老死以後,當地的流浪動物數量是不是下降,其實是很難說的。

支持TN(V)R的團體總是強調,因為義工或愛爸愛媽的後續照顧以及提供食物,結紮後的流浪動物就不會亂跑而只會待在原處,因此可以『佔住』這個領域,讓其他流浪動物個體進不來或進來了待不住。可是根據這一篇研究的結果,在為期一年的觀察當中,兩個TN(V)R處理的流浪貓群裡的成貓數量卻是明顯上升的,反倒是沒有結紮的貓群的成貓數量是下降了。的確,結紮後的貓是更傾向待在群體裡面,所以TN(V)R貓群的移出率顯著較低。但是結紮貓群的外來個體移入率卻也是顯著的比沒結紮的貓群來的較高,這或許是由於前一篇文章所提到的結紮後的個體性情變溫和沒有競爭力,使得外來個體反而可以較為輕鬆安然的待下來的緣故。而且因為結紮貓群沒有競爭力也不生後代,反而讓外來個體生下來的後代存活率更高,這也是結紮貓群數量不減反增的原因。

所以,為了避免把流浪動物抓走會造成『真空效應』--流浪動物被抓走了空出一堆領域吸引其他流浪動物個體進來於是抓不勝抓沒完沒了--而支持TN(V)R但光是把流浪動物結紮顯然並不能夠阻止其他個體的移入。甚至,一個地方的流浪動物本來沒有結紮也沒有提供後續照護與餵食,結果現在做了TN(V)R反而因為提供食物吸引更多外來個體進駐加上生了後代更好養活。這一點也是執行TN(V)R的單位或組織需要審慎考慮的,畢竟,不要忘了我們的目的是『讓(該區域的)流浪動物數量下降』啊。

至於長期來看,被結紮後的動物老死以後,當地的流浪動物數量下降,也必須建立在「沒有外來動物移入」的重要前提上。如同上頭那個研究提到的,要是有外來的、沒結紮的個體移入的話,不要說是結紮個體老死以後了,就連結紮個體還沒老死之前都會因為外來個體移入,而使得當地流浪動物數量上升啊。2009年這一篇回顧研究就點出了諸多的前例都顯示出TNR並沒有辦法降低流浪動物的數量,僅有少數在地理侷限的區域由生物學家(而非一般義工)嚴格執行計畫的案例,或者是在持續強力的TNR多年以後的少數個案,才有明顯的流浪動物數量下降的趨勢。

總結來說,想要靠TN(V)R讓流浪動物數量下降直到消失,千萬不能忘記『結紮率要高過一定門檻(並且維持)』,以及『要防範外來個體移入』這兩個重要,也常常有意無意被忽略的前提。前者表示TN(V)R的執行需要相當仔細的規劃,最好能夠依照小區域的空間地理環境、人類活動狀況以及流浪動物數量,好好規劃待處理小區域的順序,集中火力與資源一個接一個的搞定後者則表示要投入相當心力防止結紮後的群體跟未結紮群體之間的移動,以及更重要的防止棄養

否則,嘴巴上說多麼在意流浪動物要用TN(V)R終結它們的苦難,但實際上TN(V)R也不過只是另一種靠著流浪動物賺錢永續經營的生意罷了。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關於臺灣流浪動物的解決方案:那些你可能沒想過的結紮小事

年底的地方政府大選結束,許多候選人都提出了流浪動物相關的政見,其中不乏包含或支持TNVR等等的作法。關於TNVR,我的意見都已經在先前的文章裡頭寫得很清楚了,請回頭去爬舊文,在此就不贅述。

不過,對於大家嚷嚷著的『結紮』這個事情,我倒是想要分享一些資訊。

首先,還是一樣要先確認這件共識:將流浪動物結紮,是為了讓在外受苦的流浪動物數量下降,最終得以完全消失在街頭戶外。先把目標說清楚,才不會被其他的雜念或旁鶩弄昏頭。

而這個「讓流浪動物漸漸消失」的過程,我們當然希望可以越短越好,消失的過程中也希望他們可以有好一點的動物福利,免受不必要的痛苦。這應該也是沒有問題的共識。

好,我們可以開始講結紮了。

傳統上的結紮做法,其實應該叫做閹割,也就是把雄性的陰囊切開將睪丸摘除,雌性則是把肚子切開將卵巢子宮一起摘除。你可以想像,這種做法底下雄性動物只有切開陰囊,所以手術比較簡單、傷口比較小、術後比較好照顧、復原也比較快。而雌性動物因為要把肚子打開,手術就比較困難複雜、傷口也大一點、術後比較難照顧、復原也比較慢。若是考量到時間跟花費,雄性動物的結紮當然就因此迅速便宜的多。

總之,這個方法一勞永逸,非常有效,結紮後的動物不可能在有機會懷孕生出下一代,而且因為把分泌激素的生殖腺摘除了,所以恐怕連交配求偶的欲望都不太會有。

但摘除了生殖腺,也因此衍生出一個『副作用』,那就是動物的性情會大變--變得溫馴、降低攻擊性、並且在群體中失去競爭力,也通常會失去地位降低位階(都沒有打架的動力了是要跟人家爭什麼)。

除了極少數認為『動物應該要保有完全天性』的支持者,多數關心流浪動物的人應該都認為動物變溫馴不打架是一件好事,這樣可以減少因此受傷感染甚至死亡的風險,動物也比較好管理控制或處理。以動物福利的角度來看,結紮後的動物可以減少同類爭鬥受傷的可能性,活的不那麼躁動,少掉生殖系統也少掉了生殖系統相關的疾病,壽命也可以明顯變長,動物福利也就因此提昇了。對人類社會來說,結紮後的流浪動物變得溫馴沒有攻擊性也是好事,而且少了交配求偶的欲望,就不會半夜鬼叫、四處撒尿、散發強烈氣味、或是打架鬧事。看起來,除了時間跟金錢的成本之外,傳統的結紮手術(閹割)對動物跟人類社會實在都是一舉數得。

唯一一個稍微麻煩的事情是:結紮後的流浪動物會因此活的更久以浪貓來說,沒有結紮的平均壽命大概是兩年,結紮了又有人提供基本照顧的話,則可以長到十年。而這一點,其實是與前面提到的共識『讓流浪動物漸漸消失的過程越短越好』背道而馳的。

所以,近年來有研究建議,如果要以結紮為手段,讓流浪動物數量能夠迅速下降的話,採用『輸精管結紮』『子宮切除』的方式或許反而更好。以這種結紮手術方式,雄性的傷口比傳統閹割方式更小、時間更短、術後更好照顧恢復也更快;至於雌性的話,因為還是得要開肚子,也許手術上的差異沒那麼大。

但重點是,這種結紮手術可以保留生殖腺,讓流浪動物保有所有的行為和習性,性情也不變化。更妙的是,以浪貓來說,結紮後的雄性要是跟沒有結紮的雌性交配,還會讓雌性『假性懷孕』好一段時間,因此更降低了沒有結紮的母貓跟其他未結紮公貓交配生出後代的可能。根據研究模擬顯示,這樣的結紮方式,只需要每年處理35%的未結紮個體,就可以讓一個浪貓族群在11年內消失;相比之下,傳統的閹割方式得要每年處理82%的未結紮個體才能有同樣效果。很明顯的,這種結紮方式需要處理的動物量更少,應該也會更省時間心力。

不過,好處雖然有,缺點也還是在:比起傳統的閹割手術,這種結紮方式對動物福利的提昇有限,因為動物還是會打架受傷,依然具有攻擊性而不太好管理控制或處理,生殖系統相關的疾病風險也還是在,壽命也沒有變長。對人類社會來說,則依然要承受結紮後的流浪動物因為交配求偶的欲望,所帶來的半夜鬼叫、四處撒尿、強烈氣味或是打架鬧事。

簡單的說,傳統的閹割結紮方式跟這種結紮手術,就是『動物不擾人又過得比較好,但要很久才消失』『動物擾人又沒有過得比較好,但很快就會消失』之間的選擇,端看大眾覺得哪個比較重要了。

除了手術以外,其實也有人在發展如注射藥物、口服藥物或物理植入等非手術的結紮法,例如使用免疫避孕法(Immunocontraception)、賀爾蒙調控(Hormonal down-regulation )、生殖系統注射(Intratesticular, intraepididymal and intra-vas-deferens injections)、化學標靶藥物(Chemical targeting )等等的機制(請見這裡這裡這裡)。至於好不好用,那就得要看處理方式和效期了,還有藥品的價格也是一個必須考量的因素。不過從這裡整理的表格看來,處理方式幾乎都是以注射為主,也就是說終究還是得要把動物一隻隻抓來處理,恐怕省時省力省錢的效果相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