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01032013-01212013非洲烏干達之行:河馬

2013年年初,我跟著近二十位UEF芬蘭學生和教授在烏干達待了將近二十天,做為非洲熱帶生態學這門課程的實習考察。由於大家都是窮學生,又是一門生態 學課程的考察行程,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營地紮營睡帳棚,省錢又符合課程本意更能體驗貼近大自然。行程當中的所有照片已經依照日期和地點放在我的FLICKR相簿上,不過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些綜合的心得和觀察想要分享,所以就搭配照片寫在這裡。

這一篇的主題,是烏干達的河馬。

說實在的,關於動物的事情我並不想說太多,畢竟各種各樣品質精良的影像在Discovery或是Animal Planet上都看得到。但是在這次烏干達之行當中,我看見動物與人之間的微妙互動,例如河馬,讓我覺得不說可惜。

從伊莉沙白女皇國家公園開始,旅途的後半段就充滿了河馬,以各種方式讓人印象深刻。

_MG_7189
_MG_7206 stitch
這是我們在國家公園裡的營地Bush Lodge,緊鄰著河道和湖泊。照片是很美,網頁上的介紹照片也很美。但是他們沒說的事情是:營地旁的水裡有很多河馬。河馬晚上會上岸吃草閒晃,常常就走進營地裡。也因此,在營地裡,晚上熄燈後如果要去上廁所,強烈建議要找到營地的守衛陪同,才好走到營地另一邊的洗手間,因為一不小心就會遇到河馬。


_MG_7683
不騙人,營地旁的河道湖泊岸邊水裡真的到處都是河馬。

在營地裡的某一晚,同行的烏干達博班生Geoffery半夜三點多起床上廁所,一個人摸黑走到洗手間,尿完尿開門出來就看見河馬在眼前,趕忙又躲回廁所裡。還好,營地守衛馬上發現他的困境,跑過來帶著他『繞過』河馬回到自己的帳棚裡。而不多久那隻河馬也漫步走回營地旁的灌木叢,伴著橡膠摩擦的巨大腳步聲消失在岸邊草木間。

為什麼我知道的這麼清楚呢?因為睡帳棚總是不太容易睡得好,所以當時我已經半醒了。再加上我的帳棚當時就位在營地的邊緣,岸邊的灌木叢離我的帳棚口恐怕沒有五公尺遠,於是我很清楚的聽到非常巨大的、像是穿著十件潮濕雨衣的顢頇腳步聲經過我的帳棚口,我當時心裡想:這實在不太像是人類的腳步聲...後來在早上聽到Geoffery的遭遇,我想,要是當時我膽子一大,聽到腳步聲的時候馬上掀開帳棚大聲喝問『什麼人』的話,八成就有機會跟河馬面面相覷大眼瞪小眼,但那之後的發展可能不會太愉快就是。

當然,就算是我幸運的沒有在營地裡跟河馬打照面,我也還是領教了河馬大便水洗澡經驗。這一點我相信營地網頁裡也沒有寫。雖然說營地網頁裡呈現的都是貌似高級的野地小屋,一副就是要討好白人殖民者來前殖民地寵幸消費的味道,而我們住的則是網頁裡沒有呈現的,自己紮營共用衛浴的平價營地區。但是我相信,即便野地小屋個個都有獨立衛浴,但所用的水必定也和共用衛浴的水一樣,是從一旁的水岸打上來的。也就是說,洗澡淋浴的水的氣味,也應該是充滿了非洲味吧。


_MG_7823
我不過是在水裡大了便...

不過,雖然說河馬號稱非洲最危險的動物(每年殺死最多人),跟當地人的互動其實還滿井水不犯河水的。在營地裡我們要是看到河馬,通常也就是待著不動或是繞路避開,河馬也不會主動衝過來攻擊,要是待在帳棚裡面的話更是不用擔心。真的會有危險的狀況,通常是看到河馬以後又斗膽靠太近,才可能會被河馬攻擊(『攻擊』是講好聽的,『殺死』也許比較接近實情)。或者是,當河馬在水裡晃悠悠消暑的時候,不長眼的人誤入河馬群裡,大概也是一樣的下場。

_MG_8021
在另一個湖邊的營地,我們也很幸運的看見這一對河馬母子造訪營地旁的灌木叢。幸運的原因其一是這個小河馬非常的小(八成才出生不到一個月)相當難得一見;其二是這個場面只有我拍到;其三是還好我們都不笨,沒有試圖更接近他們(這大概距離十公尺多吧),因為帶著小孩的河馬脾氣最壞...

當地人與河馬共存的態度, 其實真的讓我印象深刻。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裡,對人有害(即使只是『可能』有害,例如蛇)的動物多半是欲殺之而後快,哪有什麼井水不犯河水的道理?更別提每年真的殺死很多人的巨大動物如河馬,那種從心底冒出來的『萬一...』不安全感,恐怕讓河馬死透了都不夠。但是當地人就真的只是靜靜的,跟河馬和平共存。像是在漁村港口邊我所看到的那樣:漁夫划著船來去岸邊,岸上的人們正在清點魚貨、整理漁網、或者填飽肚子,而河馬就在一旁的水裡噴著氣,搧著小小的耳朵。

_MG_7286c
相安無事的河馬與人類

我問過當地的朋友(或教授),難道他們不會擔心河馬攻擊嗎?他們告訴我:當然還是有些風險,但是只要人類小心一點,河馬基本上是不會攻擊人的,即便漁船來往也是無關緊要。但是一旦當地人想要驅逐河馬,勢必就會挑起河馬的攻擊性,到時候恐怕還得面對更多更大的血腥衝突。更何況河馬那麼大,不像一棒就可以打死的蛇那麼毫無反擊之力,一旦人類主動挑起戰爭(無論是因為愚蠢或是恐懼),在河馬完全消失在視線裡以前,人類想必也討不了好。更別說河馬那麼多,要想讓河馬的數量少到『人類覺得毫無威脅』之前,比起人馬相安無事的時候不知道要多添幾百條冤魂,說不定連漁港都沒辦法運作。因此,最好的方法,還是『尊重河馬的存在』,井水不犯河水便是。

_MG_7349c
此行唯一看到的河馬屍體,很可能是個體間打架致死的。因為河馬太大,所以能夠殺死河馬的也只有河馬。人類如果沒有槍,在他們眼裡應該不值一晒。也還好,烏干達的槍枝並不氾濫。

又,如果以生態學的角度來說, 河馬的存在代表著當地水草豐盛生產力高,也就是會吸引很多魚群,以及逐魚為生的漁夫。當河馬晚上上岸吃草,白天回到水裡大便的時候,河馬大便更是會滋養水體,讓小魚們得以取食成長。於是,『河馬出現之處=水肥水草豐盛之處=魚群聚集之處=漁夫造訪之處』形成了一個穩定平衡,如果大家相安無事各取所需,也就天下太平。

_MG_7496
清晨,正要從陸上走回水裡的河馬。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人類從非洲演化出來,所以千萬年來非洲的人(例如烏干達人)已經養成了一套與其他動物和自然相安無事的生活哲學(當然,也承受了一定的風險,例如被動物攻擊或殺死)。但是,相對於我們習以為常的,那種『生活周遭要全然為我所控制』的生活態度,我其實非常欣賞這樣與自然共存的方式。我猜想,如果今天河馬出現在華人世界,就算不是被當成野味吃個精光,大概也會因為『會攻擊人』『佔用河道』『長得很醜』『太吵』等理由而被日夜騷擾不得安寧。

不過,我也承認,今天或許因為我是個旅客,而不是常住當地的居民,所以這一切的互動都帶著某些美好想像的投射。當我就住在那裡,我的親友可能會受到(或已經受到)河馬或其他動物的攻擊的時候,也許我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也說不定。

而為了避免我一相情願式的幻想,我也的確問過當地博班生Geoffery對於與野生動物共處的成長經驗和想法。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他是說到了一些不便(例如小心獅子來吃你或是動物遷徙的時候要讓他們之類的),但是整體而言,還是一派『這就是非洲』的知天命貌,並沒有太多『人定勝天』或『我們好可憐』的積極不滿。

如果華人世界的我們也可以這樣與自然共存,接受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份而非高高在上於自然之外,並且同樣承擔其他動物帶來的不便,如同其他動物長久以來承擔人類帶來的不便一樣,那有多好?

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01032013-01212013非洲烏干達之行:水

2013年年初,我跟著近二十位UEF芬蘭學生和教授在烏干達待了將近二十天,做為非洲熱帶生態學這門課程的實習考察。由於大家都是窮學生,又是一門生態 學課程的考察行程,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營地紮營睡帳棚,省錢又符合課程本意更能體驗貼近大自然。行程當中的所有照片已經依照日期和地點放在我的FLICKR相簿上,不過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些綜合的心得和觀察想要分享,所以就搭配照片寫在這裡。

這一篇的主題,是烏干達的水。

基本上,烏干達的自來水接管率應該不太高,即便是機場城市Entebbe或是首都Kampala也一樣,所以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水,常常都是由人力去井邊、河邊、溪邊、湖邊、或地下水幫浦邊打回來的。

_MG_7052

而打水這件事情算來簡單,所以除了大人之外,小孩也常常是打水的重要角色。

_MG_6633
_MG_7049


這樣的水,想來當然是幾乎沒有任何衛生處理,再加上烏干達又是個熱帶地區,所以水裡面當然有一狗票的病原體等著讓人生病。照理說,這樣的水應該至少要煮沸過後才能喝,但很不幸的是烏干達的電力也不是很穩定或普及,也沒有瓦斯或是天然氣可以作為烹飪用的燃料,所以要把水煮沸大概只能燒柴或煤炭。而,或許是因為燃料也頗珍貴吧,以前的狀況我不知道,但現在當地人並不燒水來喝,而是都買瓶裝水來喝。

(當你可以看到還有人這樣費工的把廢紙樹葉各種纖維擣碎然後製造燃料的時候,應該就表示燃料也頗珍貴)

_MG_6968

於是,超市門口就會看到這種水積如山的景象。
_MG_5915

(其實當地人應該也喝不少碳酸飲料,因為到處都是可口可樂雪碧芬達的廣告,或許還是從非洲生產的。但是,想想一般人取得其實不算容易的水源,居然拿來生產耗水量極大的碳酸飲料,就覺得有點荒唐。更何況同樣體積的瓶裝水遠比碳酸飲料便宜,只能說這資本主義法則運作的跨國飲料企業實在是無孔不入而且頗為無良。)

而提回來的水,則是用來洗手、洗東西、或是洗澡。
_MG_8347

烏干達雖然緊鄰維多利亞湖,又處在熱帶地方,但是降雨並不是平均分配,而是集中在濕季的時候。乾季中常常是一片沙塵乾得要命,半滴雨水都沒有。當然,可以打水的地方在乾季時也會受到影響,所以水資源對他們來說應該是很珍貴的。就我所知,當地人常會用水管把屋頂上的雨水接起來一桶桶儲存以備乾季之需,我們住過的研究站也是這樣收集雨水的。但是,據說研究站旁的森林裡的狒狒很喜歡在屋頂上大便,這在雨季的時候不是問題,但是在乾季的時候,那偶爾降下的雨水就會浸潤屋頂上日積月累的狒狒大便,於是水龍頭一扭開,流出來的水就會有些微的黃褐色,伴隨著狒狒大便的氣味...

很幸運的,我們去烏干達的時候只是乾季的剛開始,所以沒有機會遇到這樣的兩難。但是!在伊利沙白女王國家公園裡的營地的第二天晚上,當我洗完澡鑽進帳棚的時候,總覺得我的毛巾上有聞到一股若有似無的草食動物大便味,當時我還以為是十幾天以來毛巾總是在野地裡掛來掛去的結果。沒想到隔天晚上洗澡到一半的時候,正要把頭上的泡沫沖走,才發現這草食動物大便的味道居然是來自洗澡水裡頭....

_MG_7821

這也難怪,既然沒有自來水,營地裡的水當然是提來的,而最近的水源就是一旁的河道跟湖泊。又,這裡是非洲,河裡湖裡都住了一堆河馬,在營地裡就可以聽到他們的低沈吼聲,晚上甚至會光顧營地閒晃。既然河馬住在營地旁的湖邊,當然也在裡面大便,於是這水裡當然也就有著河馬大便的味道。

這下真的是兩難了,要留著滿頭的泡沫,還是要用河馬大便味道的水沖頭髮和身體呢?


PS
後來,我剛好在網路上看到這一篇關於非洲人民提水不方便的文章,心裡非常激動。這個世界的確需要這樣的設計來改善人們的處境啊!
延伸閱讀: 河馬滾桶

2013年2月13日 星期三

01032013-01212013非洲烏干達之行:食物

2013年年初,我跟著近二十位UEF芬蘭學生和教授在烏干達待了將近二十天,做為非洲熱帶生態學這門課程的實習考察。由於大家都是窮學生,又是一門生態學課程的考察行程,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營地紮營睡帳棚,省錢又符合課程本意更能體驗貼近大自然。行程當中的所有照片已經依照日期和地點放在我的FLICKR相簿上,不過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些綜合的心得和觀察想要分享,所以就搭配照片寫在這裡。

這一篇的主題,是烏干達的食物。

由於烏干達社會還停留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階段,所以食物並不精緻。而且,多數的工作型態依然屬於勞力付出的類群,日常生活中也是處處需要人力勞動,少有自動化或是省力的輔助機器。也因此,他們的三餐裡充滿著各種『提供飽足與能量』的食物。

以我們一行人在烏干達的飲食來看,在學校裡的自助餐廳、研究站餐廳或是外面的觀光客餐廳裡可以拿到的菜色大概都是這樣:米飯、Matooke(香蕉泥)、Chapati(類似沒有蔥的蔥油餅)、義大利麵、馬鈴薯、芋頭、蕃薯、南瓜、豆子泥湯、蘿蔔黃瓜燉煮一鍋、肉類(切大塊的燉牛肉或是烤魚或是炸魚或是炸雞)、然後是偶爾出現的葉菜類、以及沙拉。

注意到了嗎?從米飯到豆子泥,幾乎都可以歸類為『吃了可以很飽』的碳水化合物類主食。我想畢竟他們需要太多的體力活了。

_MG_6127
所以,這張在Fort Portal鎮上自助餐廳拍的照片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我能拿到的所有菜色從12點鐘方向順時鐘依序就是芋頭、奇怪的瓜類搭上XX泥、黃色的蕃薯、大塊燉牛肉、南瓜、Matooke(香蕉泥)、炒飯、義大利麵、白色的蕃薯、某種豆泥、然後是燉豆子湯。勉強稱得上蔬菜的青豆和沙拉,則是侷促在炒飯和香蕉泥和黃色蕃薯之間的暗綠部分。

我後來跟當地的博班生Geoffery說,既然你們吃蕃薯,那麼就把蕃薯葉摘來當葉菜類吃掉吧,那是很不錯的蔬菜,就不要再給豬吃了。

Matooke(香蕉泥)是當地的傳統食物,也就是上圖五點鐘方向的黃色泥塊狀物。做法是將某一品種的未成熟香蕉削皮搗成泥狀然後拿去蒸。根據我的經驗,很可能沒有放鹽或是只放一點點,所以基本上沒什麼滋味。也因為是當地的傳統食物,所以市場裡總是可以看到一大堆的綠色香蕉,一大串一大串的賣。

_MG_5922
畫面中間的那一堆暗綠色就是做Matooke的香蕉

_MG_6644
_MG_8571
_MG_8570
_MG_5927

除了拿來做Matooke之外,香蕉(不知道是不是另一個品種)也可以拿來烤,吃起來芳香甘甜,頗有紮實的烤蕃薯感。

_MG_6112 _MG_6115 _MG_6114

當然,香蕉和芭蕉也是常見的水果和零食,在旅途中有不少時候我們都是以香蕉果腹當點心,甚至午餐。

_MG_6105
這是另一個當地的傳統食物Chabati,是類似蔥油餅的東西只是沒有蔥。吃起來味道還不錯。


至於肉類,多半都是牛肉或雞肉,在漁港或湖邊附近則有魚肉。值得一提的是,或許是烹飪方式或燃料或水源的侷限,雖然牛肉多半都是在湯裡燉,但是總是燉得頗硬,外加豪邁大塊的切法更是讓人吃得辛苦。同行的芬蘭學生常常以刀叉奮戰不久就放棄不吃,所以老是剩下不少,看在四周辛苦生活的當地烏干達人眼裡不知道作何感想。

而我呢,當然是一定會把肉吃掉。說真的,沒有燉透的大塊牛肉其實也沒那麼難搞,就大口一張把它放到嘴裡並試著咀嚼,不久之後你的嘴巴就會找到方法把肉塊嚼爛吞掉了,屢試不爽。

倒是,我在前往最後一站Ssese islands的港口邊買的烤肉串軟硬適中滋味極佳,讓我驚為天人欲罷不能一串接一串地總共買了五串。而在我買了之後,我們整團人也跟著一個接一個的買了起來,想必讓老闆大發利市。

_MG_8343
畫面中兩串烤肉串中間的就是忙著應付本團客人的烤肉攤。

_MG_6103 _MG_6104 _MG_6107
上面幾張照片,是馬路邊或十字路口常會有人兜售烤肉串,看起來或許也不錯,但吃起來不知道如何?只是,那烤雞肉讓我想起第二天晚上在某營地的烤雞肉晚餐,烤得之乾的,讓我覺得好像在嚼甘蔗渣...

另外,魚肉的做法除了少見的切塊裹粉炸成魚排之外,最常見的就是油炸處理。一般來說,一兩巴掌大的當地魚種(是的,就是台灣常見的吳郭魚或姊妹種)都是整隻下油鍋炸得乾癟,然後成堆的在路邊賣。我大膽的買了一條,嚐味道之外也挑戰我的腸胃道。基本上吃起來沒滋沒味又稍嫌油膩乾癟,稱不上可口。或者,炸過的整條魚也會比照牛肉的方式下鍋去燉,這樣吃起來就比較有滋味一點。至於更大一點的魚,當然也還是切塊之後油炸就是。

_MG_7375 _MG_7376 _MG_7377
上面三張照片炸的是肺魚

至於食物衛生,基本上不會太好,但也不至於糟到什麼地步。只要是吃煮熟的東西應該都還好,我甚至也吃過生菜沙拉,還買過路邊蒼蠅飛舞的炸魚,也是沒什麼事。同團的其他學生據說每個人至少都有過一次上吐或下瀉,即使他們小心翼翼不吃生菜不買路邊食物也一樣。對比起來我這個歐亞來回移動好幾次的就沒什麼問題,唯一的腸胃問題只有不斷的放屁,想來是腸胃道內的菌相有相當程度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