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01032013-01212013非洲烏干達之行:Nkuruba Cultural Entertainment Club文化表演

2013年年初,我跟著近二十位UEF芬蘭學生和教授在烏干達待了將近二十天,做為非洲熱帶生態學這門課程的實習考察。由於大家都是窮學生,又是一門生態 學課程的考察行程,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營地紮營睡帳棚,省錢又符合課程本意更能體驗貼近大自然。行程當中的所有照片已經依照日期和地點放在我的FLICKR相簿上,不過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些綜合的心得和觀察想要分享,所以就搭配照片寫在這裡。

這一篇的主題,是烏干達的文化表演。 

在Lake Nkuruba湖畔的保護區,我們欣賞了當地團體Nkuruba cultural Entertainment club帶來的烏干達多個民族的傳統歌舞表演。

表演很精彩、很特別、很有趣,有些舞蹈很明顯的在模仿鴕鳥搖屁股,也有好些歌舞顯然有男女說媒的儀式功能(媒婆挖拉挖拉唱著這個女生的臉蛋和屁股有多好然後大家轉頭去看,這也太明顯了)。可以想像,這些音樂歌舞的背後應該都有社交或儀式意義,而不是只為了消耗體力或抒發自我而已。畢竟,即便是那些男生不斷踩踏雙腳,還在小腿上戴著成串果鈴,在男女不斷交換配對互相配合的過程中想必也起了『看我體力多好』『看我多健康可以跳這麼久動這麼快』的隱藏生物性的功能。或是女生跪坐在地上雙手合攏如游魚,像是在處理或分配食物一般,應該也有喻重要家務為舞蹈的意義在其中。如果以臺灣的民俗表演來說的話,就像是宋江陣其實有很強的操兵整裝抵禦外敵的隱藏功能一樣,只不過是包裹在看來無害的民俗表演裡而已。


_MG_6390
繞圈圈,大家都看得到這一批青年男女的模樣

_MG_6399
女生進場男生看

_MG_6404 _MG_6431 _MG_6433
配對跳舞

_MG_6416
看我的腳能夠動得多快,從果鈴的聲響也聽得出來!
 
_MG_6443
喻家務於舞蹈?

_MG_6446 _MG_6456 _MG_6464 _MG_6468
很明顯的在模仿鴕鳥搖屁股
 
_MG_6527
說媒舞:我超棒的喔,家裡有很多頭牛

_MG_6530
說媒舞:這個女孩的屁股多漂亮

_MG_6531 
說媒舞:我來看看這個女孩的臉蛋

_MG_6532 
說媒舞:我就說這個女孩的屁股漂亮

_MG_6538 
說媒舞:你自己說說你有多棒吧~

_MG_6540 
說媒舞:拜託,我有多好說出來嚇死你們啊

_MG_6547 
說媒舞:怎麼樣?我是不是超讚啊?


不過,看表演的時候其實也是有點感傷的。或許是我想太多,但是我總覺得,為什麼這種文化表演活動,常常都是社經地位比較低的階層或社會表演給社經地位高的看呢?這整個都還是一副一世紀前的殖民者觀看殖民地人民的表演的樣貌啊!看著台下的同行芬蘭學生各自不同的打扮和風格,對照台上每個人好像看來相似的模樣,我甚至想,對觀眾而言,這會不會是一種『去個人化』的表演,我們看了表演,但是卻對表演者的模樣毫無印象,只覺得他們都是同一個樣子,或甚至是對於表演者的處境和人生際遇毫無所感也毫無所悉,說不定事後講到這個表演也只會講整體的氣氛和自己的感受,而完全對表演者的生活、處境和樣貌一無所知?於是這樣的表演是展現了文化,人的模樣和氣息卻被抹去了。



_MG_6480  


但諷刺的是,團長在表演之後跟我們寒暄,他問『你們也有這樣的傳統文化歌舞吧?你們也會跳會唱嗎?』包括我在內,同行的芬蘭學生們當然都面面相覷,尷尬的說『我們有,但是我們都不會也沒有學過。』似乎對團長來說,這樣的傳統歌舞就是生活的一部份,所以很難想像為什麼我們有這樣的傳統歌舞,卻從來沒有接觸過。而我在想,是不是只有在比較沒有被現代文化和生活方式侵襲的社會,才能夠良好保存自己原有的文化活動?或者是,當社會不斷的發展之後,每一種技能就開始專業化,不再是人人都會接觸到的生活技能,甚至需要特殊的教學體系和媒介才能夠有機會學習。再加上如果傳統歌舞本身就有很強的儀式或社交功能,在這個不再執行多數傳統儀式或傳統社交方式的現代(西方)社會中,當然也就失去生存的依據了。於是,除非有人有心保存並且把這樣的文化活動繼續在生活裡實行(好比說臺灣的廟會),不然要看這樣的傳統歌舞,恐怕是只有在特殊時間、特殊場合、並且得要找到特定的保存團體才得見了。

(也許,這也是為什麼臺灣的常民文化表演會吸引不少外國人一樣,廟會、家將、陣頭等文化畢竟還是活生生的在街坊鄰里裡活生生的傳承著。) 

話說回來,表演者的年紀其實都很小,大概是國高中的年齡。他們加入這個表演團,當然也是希望可以藉此多一點收入,讓他們有 機會可以繼續唸書。除了看表演的費用,我真心的希望自己也可以幫上一點忙,所以我告訴團裡的人我會把他們的照片給他們並且任他們使用,也會在網路上幫他們 打一點廣告,希望這樣的小小宣傳他們可以得到更多注目和知名度。

他們是Nkuruba Cultural Entertainment Club,他們的所有照片在這裡。  

01032013-01212013非洲烏干達之行:人與動物

2013年年初,我跟著近二十位UEF芬蘭學生和教授在烏干達待了將近二十天,做為非洲熱帶生態學這門課程的實習考察。由於大家都是窮學生,又是一門生態 學課程的考察行程,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營地紮營睡帳棚,省錢又符合課程本意更能體驗貼近大自然。行程當中的所有照片已經依照日期和地點放在我的FLICKR相簿上,不過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些綜合的心得和觀察想要分享,所以就搭配照片寫在這裡。

這一篇的主題,是烏干達的人與動物。 

某個層面上來看,在烏干達的人與動物之間是很和諧的。就像是我在之前談河馬大象的文章裡說的,人和動物之間沒有高低之分,兩者在大地上各取所需、互相尊重、井水不犯河水。甚至有的時候,人還得要讓動物三分。

於是我們可以看見這樣的場景:在營地裡,晚上會有雄性年輕瞪羚成群來訪,為的是平坦沒有遮蔽容易發現捕食者。

_MG_8014

朝霞未升的清晨,還沒回到樹叢莽原的牠們。 _MG_8032c


或者是,湖邊營地裡就有疣豬常駐啃草,並且已經學會翻垃圾桶找吃的。如果你在帳棚裡放了沒有包好的食物,例如一根香蕉或是沒吃完的餅乾,那麼牠們就會窮盡一切可能去把這個食物弄出來吃掉,同時把你的帳棚搞爛。這些疣豬已經對人類習以為常,甚至賴在還有人的營地裡或營火旁,趕也趕不走。而牠們可是百分之百的野生動物。
_MG_7963
_MG_7968
因為在營地裡討生活所以要低姿態的跪著...為什麼跪著吃草,我也不知道。我猜是因為頭太重了,有時後跪著比較省力?

_MG_7962
近又不怕人,可以拍大頭照

_MG_8004
夕陽方落,彎月斜掛,湖邊靜靜吃草的疣豬,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悠然。

或是這種場景,小小孩就在龐大醜陋的禿鸛身旁。
_MG_7310

不過,這樣互不打擾的習慣也是因地而異。在烏干達,人類不太會去打獵、驅趕、或是殺害動物。但隔著大湖,西邊的剛果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剛果人據說打獵打得凶,對動物也毫不留情。所以在剛果,動物跟人的關係緊張,而且看到人就躲得遠遠的。

而當然,烏干達也不是沒有人獸衝突。森林象可能會衝進開墾地搗亂,讓居民頭痛不已。於是在研究站裡半夜若是聽到槍響,多半是四周的居民對空鳴槍想嚇走森林象。我們的旅途中也有看到被盜採象牙的森林象屍體

或是,在研究站的不遠處,一個在地保育團體也一直在教導住在森林裡的居民們如何辨別樹種,需要木材的時候只取引進的栽種樹種,盡量不要砍伐原生的森林樹種,還有多多瞭解動物,並且跟動物和平共處。這一切的一切,除了文化之外,更需要教育和觀念的宣導。而如果絲毫不顧及當地人的需求,也沒有成功的可能。

_MG_6955 _MG_6964

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01032013-01212013非洲烏干達之行:大象

2013年年初,我跟著近二十位UEF芬蘭學生和教授在烏干達待了將近二十天,做為非洲熱帶生態學這門課程的實習考察。由於大家都是窮學生,又是一門生態 學課程的考察行程,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營地紮營睡帳棚,省錢又符合課程本意更能體驗貼近大自然。行程當中的所有照片已經依照日期和地點放在我的FLICKR相簿上,不過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些綜合的心得和觀察想要分享,所以就搭配照片寫在這裡。


這一篇的主題,是烏干達的大象。 

大象是陸地上的王者,在非洲大家都要讓他三分,人類也不例外。

_MG_7469

在伊莉沙白女王國家公園裡,我們的小巴士司機曾經這麼說過:如果我們在路上看到大象,開心的停下來觀賞拍照的同時,也得要注意一下自己到底在象群的哪裡。尤其是看到小象的時候更是要留心,因為小象通常都是在象群的中央,由母象們保護著。因此,萬一看到小象的時候一時不察就這麼停了車,很可能就正好停在橫越馬路兩端的象群的中央,於是母象們就會視白目的巴士為敵人,狠狠的給予一頓教訓。

運氣好,趕快開走給象群追也就罷了;運氣不好,整台巴士被頂翻刺穿都有可能。

某個下午,我們在國家公園裡的馬路上慢速前進,正巧就看到這一群大象在過馬路。謹慎的巴士司機把車停在稍遠處, 而不是就大辣辣的貼近象群停著。因為象群中有稍小的個體,母象們的脾氣絕對不會太好。
 _MG_7860
的確,母象們盯著我們瞧,搧搧耳朵抬抬鼻子,一副頗有戒心樣。而正當某幾隻母象要跨過馬路的時候,一台魯莽的白色小轎車颼的一聲迅速穿過,視陸上王者大象為無物。

我們的司機從駕駛座旁的窗戶伸出手,對著經過的白色小轎車點了點,一副『你好膽啊你』的指責表情。很顯然的要過馬路的母象非常不高興,不斷地跺腳噴氣搧耳朵。

『這樣真的太魯莽了,他們應該要讓大象先走才對。』

『大象是絕對有能力把小車踢翻的。』



_MG_7864

只是,雖然貴為陸上的王者,人類對大象數十年來也造成了不小的衝擊。最明顯的就是,在烏干達的大象缺齒的比例越來越高,因為長有漂亮的成對象牙的個體,總是盜獵者覬覦的對象。經年累月下來,缺齒的個體反而比較能夠在槍口下存活,缺陷反而成了保命符,就這麼一代一代的遺傳了下來。 _MG_7870

衝擊更大的,還有非洲森林象的盜獵遺骸。在森林研究站附近,我們造訪了幾個月前的盜獵遺骸。遠遠的就可以聞到的一股腐臭腥味,在眼前化為強烈的衝擊。已經幾乎腐爛殆盡的森林象只剩下枯骨和足墊,四周彷彿爆炸一般蓋滿了黑色瀝青般的殘餘物,外加千萬隻的蒼蠅和蛆和蛹,撲天蓋地的佔滿樹枝樹葉樹幹和一切可以附著的物體。
_MG_6907 stitch _MG_6899 _MG_6901 _MG_6904 _MG_6915 stitch _MG_6922
我想起夜晚的森林中,我們的紅外線自動攝影機曾經拍下森林象緩慢的經過,以及看著攝影機『這是什麼鬼』的狐疑眼神。森林象就在研究站的四周,隨時以龐然大物披荊斬棘的聲響或偶爾的低鳴提醒我們保持畏懼與敬意。白天在林間小徑也常可以看到森林象的巨大腳印,甚至可以看著他們的足跡,推想曾經有隻大象在這裡滑倒,或許還嘟儂著忿忿不平。

我們想像著萬一與森林象不期而遇的興奮和驚恐,不知該不該祈求這樣的機運發生。但當我們面對大象的巨大骸骨時,說什麼卻都太過輕盈了。

_MG_6925

01032013-01212013非洲烏干達之行:工作營生

2013年年初,我跟著近二十位UEF芬蘭學生和教授在烏干達待了將近二十天,做為非洲熱帶生態學這門課程的實習考察。由於大家都是窮學生,又是一門生態 學課程的考察行程,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營地紮營睡帳棚,省錢又符合課程本意更能體驗貼近大自然。行程當中的所有照片已經依照日期和地點放在我的FLICKR相簿上,不過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些綜合的心得和觀察想要分享,所以就搭配照片寫在這裡。

這一篇的主題,是烏干達的工作和營生。

七零年代時,烏干達的獨裁者阿敏據說受到國際的制裁,導致烏干達的所有進出口通通停擺,經濟活動因此崩潰。幾十年過去,現在的烏干達雖然已經不再受到經濟封鎖,但是依然苦於當年經濟制裁造成的窘況。整體來說,烏干達絕大多數的經濟活動都還停留在初級產業的階段,以農業、礦業、漁業、畜牧業等開採自然資源為大宗。除此之外,就是直接與生活相關的食衣住行經濟活動,例如賣小吃、賣衣服、賣營建工具、或載客計程相關的運輸與保養營生之類的。

_MG_6103 _MG_6104
在馬路邊甚至是十字路口中,都會有人賣著各式各樣的物品。賣食物的不稀奇,可以賣的甚至從音樂光碟到雞毛撢子到營建用的水管都有。

_MG_6117
在烏干達的路旁,也很常看到這樣一整落的磚頭。當地的教授說這是拿來賣的,而隨處可見也就表示現在磚頭的需求量相當大。原因很簡單:在過去,烏干達人蓋房子多半只是植物莖條做骨架之後糊上泥塊,風吹日曬雨淋沒多久就需要修補甚至崩毀。現在大家稍微有點經濟能力了,對房屋的耐久性要求也高了點,於是就有越來越多的人想以磚頭翻修自己的房屋,或是重新蓋上新屋。

而有趣的是,磚頭的做法也不過就是把腳下的泥土打濕均勻攪和之後裝入模子,陰乾後堆成底部有個洞的大落,在外頭塗上泥巴封住孔隙後放柴到底部的洞裡燒,讓熱氣慢慢的把磚頭烤乾。這樣做成的磚頭,其實跟過去所用的泥塊都一樣來自大地,漸漸的風化之後也是回歸塵土,倒也挺好。

_MG_6637
_MG_6636

磚頭的製造過程。

_MG_6110
營建用品販售

_MG_8341

_MG_8340
路邊常見的木材行,通常兼賣各種家具木櫃床鋪,這兩家還順便賣墓地的十字架和棺材。

_MG_5936 _MG_6075
另外,通訊相關的生意在烏干達街頭也非常蓬勃。烏干達的有線電話系統雖然不發達,但是在無線通訊上倒是生意盎然人手一機。因此,滿街都是如上面這張照片所看到的專賣手機儲值卡的店面,系統業者也有三五家彼此競爭著。想必是因為多數人都是使用預付儲值卡而不是跟手機通訊系統商簽合約的緣故,路旁也不時會看到『註冊你的號碼』的系統業者臨時帳棚,鼓勵烏干達人把自己的手機號碼跟姓名一起註冊。其實想想也就可以瞭解,烏干達恐怕沒有多少人擁有固定地址,即便是在城市裡也有一堆看起來像隨手蓋成的暫時棲所,要想跟通訊系統商簽下長期合約每月固定收帳單付錢談何容易?帳單的地址都不知道要寄到哪裡。又加上初級產業也許還難以提供穩定的收入,於是要能夠每個月付出一筆固定的合約費用也不容易,到頭來,多數的人也只好選擇有錢就給、缺點數就儲值的預付卡方式來購買通訊服務了。

至於其他的休閒服務業呢?當然不是沒有,但是佔極少數。一個大多數人都在為基本生活所需奮鬥的地方,能有多少心思在非生活必須上?好比說美容業好了,從這一間美髮沙龍應該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吧。
_MG_6642

_MG_5986
這一個『運動休閒學系』的招牌,或許也可以透露出運動休閒相關產業在當地的角色:勞力工作都嫌太多了,哪來力氣和時間花在運動休閒上?

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

01032013-01212013非洲烏干達之行:二手衣

2013年年初,我跟著近二十位UEF芬蘭學生和教授在烏干達待了將近二十天,做為非洲熱帶生態學這門課程的實習考察。由於大家都是窮學生,又是一門生態 學課程的考察行程,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營地紮營睡帳棚,省錢又符合課程本意更能體驗貼近大自然。行程當中的所有照片已經依照日期和地點放在我的FLICKR相簿上,不過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些綜合的心得和觀察想要分享,所以就搭配照片寫在這裡。

這一篇的主題,是烏干達的二手衣。

在烏干達,女性當然還是花費比較多的心思裝扮自己,所以路邊的服飾店賣的漂亮新衣服幾乎都是賣給女性的。

_MG_6128


小孩的衣服多半都破破爛爛,沒什麼整理也不太有新衣的樣子。其實可以想像,畢竟小孩長得快,買新衣沒多久就不能穿了,實在不划算。所以大多數時候,小朋友的衣服看起來都是舊衣服,也就是回收來的二手衣。
_MG_6633
_MG_7399

至於男性的衣服,因為男性多半也不太重視穿著,所以身上的衣服也幾乎都可以斷定是回收來的二手衣。

_MG_6105
好比說,這個賣Chapati的小販,穿的就是北京師範大學的衣服 

這個二手衣的事實,直到照片中這位朋友的出現,才真正的震撼到我。
_MG_6126
對我們來說,制服、學號、姓名的組合是非常有個人意味的,而且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環境和文化脈絡下,標定的可是幾年之間的自我身份和認同。但是當這個組合出現在烏干達人身上的時候,所有的意義就落了空,少了這司空見慣的環境和文化脈絡,就多了意義被迫消解後的強烈時空錯置感,提醒著『這件衣服怎麼樣都不是屬於這裡,而是來自於另一個本來具有意義的地方』。

之後,我又看到國立基中的衣服。 _MG_7335

我後來還看到北縣消防局的衣服,甚至是北一女的制服在街上出現。

當然,非洲國家的二手衣市場,背後的議題其實是可以更深入的。除了『臺灣的制服在非洲出現好巧』這種淺薄的反應之外,非洲國家的成衣工業其實都因為大量的二手衣進口而毫無起色,無形之中,也讓當地人已經貧乏的工作機會與選擇更加稀少。

延伸閱讀一
延伸閱讀二


01032013-01212013非洲烏干達之行:交通

2013年年初,我跟著近二十位UEF芬蘭學生和教授在烏干達待了將近二十天,做為非洲熱帶生態學這門課程的實習考察。由於大家都是窮學生,又是一門生態 學課程的考察行程,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營地紮營睡帳棚,省錢又符合課程本意更能體驗貼近大自然。行程當中的所有照片已經依照日期和地點放在我的FLICKR相簿上,不過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些綜合的心得和觀察想要分享,所以就搭配照片寫在這裡。

這一篇的主題,是烏干達的交通。

是的,烏干達的交通很亂,無庸置疑。對地廣人稀交通建設軟硬體完善的芬蘭人來說,烏干達的交通簡直就是無法預測的恐怖,連過個馬路都不知道該不該衝。但是對臺灣人來說,在很亂之餘,應該有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

因為我們的交通,其實也不過比這好上一些罷了。

以交通基礎建設來說,烏干達的條件頗差。馬路不是沒有,但是城市跟城市之間的聯絡道路恐怕是最有品質的,因為即使在大城市裡也可能沒有柏油;就算有鋪上柏油大概也是聊備一格的薄薄一層, 所以路面上總是會出現碩大的坑洞,逼得人車四處閃躲;路面上的標線印象中極少,所以當然也就沒有什麼車道之間的差別;紅綠燈也不多見,多半時候都是靠各行其道的圓環,或是以『敢走就來』為最高原則的十字路口。說實在的,這樣沒有硬體規範的交通環境,外加人口密集又人人努力營生,任憑你有再好的修養或教育,恐怕最後都得跟烏干達人一樣在路上橫衝直撞,否則根本無法上路。所以到頭來,這還是環境的影響罷了。

_MG_5932
烏干達城市裡的馬路還是可能連柏油都沒有,更不要說車道標線或紅綠燈了

由於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緣故,烏干達也是右駕的系統。對於廣大的民眾而言,汽車當然是個非常昂貴的東西,所以在烏干達街上可以看到的車子多半都是二手--從日本進口的二手車。說是二手,其實很多都是日本淘汰出來的車,翻修整理之後賣到烏干達來。如果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看見許多來自日本的蛛絲馬跡。

_MG_8399
二手車加上破爛的路況和頻繁使用,車要不破爛也難

_MG_5920
前方這台車很明顯的來自日本

_MG_8404
烏干達政府頒發的行車執照,和『前世』的日本保管場所標章相映成趣

當然,一般買不起車的民眾也還是需要搭乘交通工具的。除了野雞車經營模式的跨城鎮大巴士之外,最常見的四輪交通工具是這種『計程麵包車』。營運方式很簡單:乘客區會有個小弟問你要去哪,如果是他們會經過的地點那就講好價錢上車。一路上其他的乘客要上或下都有可能,路線八成也不是直達,而是根據所有乘客的地點走最大公約路線。於是需要多久才到但憑些許運氣。要是整車坐滿中途又上上下下的,那想必就耗時了。

_MG_6090
藍色衣服的就是攬客員

_MG_6096
坐滿的計程麵包車

_MG_8753
車內是真的很能塞人,我在倒數第二排

  _MG_8754
而前面也是坐滿滿  

除了計程麵包車之外,另一個更便宜也更危險的交通工具是計程摩托車,當地叫他BodaBoda。摩托車司機們總是相當驕傲於自己的坐騎,常看到他們在路邊或水邊仔細清洗自己的愛車。營運方式也是簡單:問明目的地談好價,上車抓緊向前衝。車上能載幾個各憑本事,除了司機之外,三個、甚至四個乘客共乘一台也不是沒有看過。
 
_MG_5910
帥氣的BodaBoda司機
 
_MG_5936
路邊等著載客的成群BodaBoda

對芬蘭人來說,橫衝直撞速度快又不戴安全帽的BodaBoda簡直是恐怖到了極點。最後一天晚上,我跟十來個芬蘭同學為了體驗,坐上了BodaBoda直奔晚餐的飯店沙灘。沒戴安全帽的確是讓我有點神經緊張,但是想來在台灣的摩托車速度也不遑多讓,其實沒什麼好不適應的。但其他的芬蘭人們想必就留下了相當深刻的經驗....

除了這兩類交通工具之外,剩下的就是依賴人力的腳踏車和步行了。當然,單憑兩腳無法搬運什麼東西,所以只要可以,要搬什麼東西都會盡可能用上腳踏車。於是腳踏車也就成了『什麼都能運,只要你敢運』的狀態。

話說回來,烏干達的交通看起來真的很糟,但是我總覺得當地人應該也習慣了,或許交通事故的機會也沒有想像中得大。當地的朋友說來也是還好,但是芬蘭的教授說『這十幾年來,我的朋友們只要是過世的,都是死於車禍。而且已經死了一狗票了。』

看來這交通還是真的很糟糕。

_MG_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