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最近我一直在想,大家老是說TNR的效果如何如何,但是講來講去好像也沒個證據。
有人可能對TNR的成效非常樂觀,覺得這麼一做下去不久之後就可以讓流浪動物的族群量不再增加。就好像愚公移山精衛填海一樣,日復一日的結紮,總有一天會把大半的流浪動物都結紮掉,既然族群當中不會生出後代的個體佔了多數,那麼只要假以時日,藉著自然死亡跟努力送養,流浪動物族群就會慢慢減少,直到消失。
但也有人覺得TNR一點用都沒有,減少了幾百隻流浪動物生小孩的機會,還是有千千萬萬的其他流浪動物個體會生出千千萬萬的小孩。愚公移的山跟精衛填的海如果有自我修復能力,你挖他一擔土他就長回一擔土,填他一根樹枝他就湧水一公升,根本就會是永無止盡的惡夢。
總之,到後來流於各說各話,大家都抱持著各自的樂觀或悲觀的信仰,空口說白話這樣。
所以我試著模擬了一下。
10n隻流浪動物,平均每隻動物每年會生出一隻後代,一年後變成20n隻,兩年後40n隻,三年後80n隻,四年160n隻,五年後320n隻。
這個族群每年如果TNR了n隻,一年後變成19n隻,兩年後36n隻,三年後69n隻,四年後134n隻,五年後263n隻。
如果這個族群每年移除n隻,那麼一年後變成18n隻,兩年後34n隻,三年後66n隻,四年後130n隻,五年後258n隻。
簡單的說,就是走移除路線的話,每年會比走TNR路線的少掉Xn(第X年)的數量,執行越久,少掉的越多。
總之,走移除路線的話,減少的速度比較快。原因很簡單,同樣都是處理1隻動物,TNR是讓動物不能生但是會把動物放回去,而移除路線同樣也會讓動物不能生(都移除了是要怎麼把動物生回街頭),而且還不會把動物放回去。
光是這樣想,就覺得應該要走移除路線。總之,就是把動物從街頭搬走。
不要罵,我說的是從街頭移除,不是殺死。努力把流浪動物抓回來認養也是移除,反正就是不要讓動物繼續待在街頭就不會有流浪動物的問題。同樣是處理固定數量的動物,這樣解決流浪動物問題的速度比較快,而且這個處理的固定數量越大,每年流浪動物在街頭的數量在兩種方案之間的差距也就越大。
但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模擬推想太粗糙愚蠢了,我也承認,畢竟我的數學一向不好,只能搞出這樣的等級。要我算到十年後的差距我恐怕就要當機了,更不要說加入其他的變化了。
難道沒有辦法寫個數學模型模擬一下嗎?
當然有。這個世界上聰明又有行動力的人那麼多
來看人家的研究報告模擬的狀況吧。
http://web.nmsu.edu/~groemer/JAVMA%20041215.pdf
這一篇2004年的研究,就用了數學模型來模擬一個流浪動物族群在不同的捕捉移除或TNR的強度之下的族群增長率。
流浪動物模型的基本設定是這樣的:
- 這個流浪動物的族群沒有其他的人為介入,也沒有密度依賴的環境因子(例如食物量有限、或是族群大到一個程度就會有瘟疫之類)。
- 為了模型方便,所以設定這個流浪動物族群通通都是雌性個體。因為一般來說一隻雄性就可以讓很多雌性受孕所以理論上雄性可以很少於是就只看雌性就好,而且雄性跟雌性個體的生存率常常是一樣的所以在族群成長上不會差太多。
- 動物們依照年齡,區分為一歲以下的幼體跟一歲以上的成體。
- 模型變化以年為期,也就是說每一年過去,動物們會生小孩,本來是幼體的會變成成體,本來是成體的會老了一歲或者會死掉。每一年都以前一年的狀況繼續發展下去。
- 模型中的生育率是這麼算的;根據眾多研究中的流浪貓的生育率,每一隻雌性每一胎會生出3.6隻的幼體,其中有一半是雌性,然後每年會生1.1胎到2.1胎。模型中只考慮雌性,所以計算出來的成體生育率(每年每成體可生出)最低是1.98、最高是3.78。而幼體的生育率則是用成體的來打折,(每年每幼體可生出)最低是0.83、最高是1.58。
- 至於模型中的存活率則是這麼算的:眾多流浪貓研究中,幼體存活率大概是每年75%到50%之間,成體則是三年半的平均存活率為33%、或一年半的平均存活率為67%,動物的壽命則取流浪貓的數據,為兩年到三年。經過轉換之後,成體的每年存活率大概是介於70%到80%之間。
好,這樣的模型因子高低組合總共有八種可能。在沒有捕捉移除、也沒有TNR介入的狀況下,電腦跑出來的結果,不意外的族群成長率通通都是>1,意思就是『這個族群會變大動物數量會變多』。生育率跟存活率都是『高』的狀況下,每年族群變成將近2.5倍;生育率跟存活率都是『低』的狀況下,每年族群變成1.34倍。八種可能底下的族群成長率平均起來大概是1.84,總之就是指數成長。
那如果有捕捉移除或是TNR呢?
模型中另外設定了兩個變數:一個是「生育率下降」以模擬TNR,「生育率下降」有四個等級:10%、25%、50%、75%,意思就是每年族群裡有多少比例的個體被結紮了。另一個則是「存活率下降」以模擬捕捉移除,同樣有四個等級:10%、25%、50%、75%,意思也就是每年族群裡有多少比例的個體被抓走不再回來。
結果有點悽慘。
前面有說,在什麼都不做的狀況下,族群成長率平均為1.84。若是只用TNR,即使每年把族群中的75%都結紮了,族群成長率還是有1.08,依然會成長。不要忘了,每年75%的結紮搭配上族群成長率超過1,表示每年要結紮的數量會越來越多,簡直就是個無底洞。
所以,因為不想讓動物死掉而孤注一擲TNR,即使做到了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做到的75%結紮率,流浪動物的問題還是永遠也不會解決。
至於如果只用捕捉移除的方法,狀況也有點糟糕。必須要每年捕捉50%以上的成體幼體,才可以讓族群成長率降到0.91,也就是族群會漸漸萎縮。如果狠心的做到每年75%的捕捉移除,族群成長率就只剩下0.47,也就是每年縮小一半,很快就會不見掉。
所以,根據模型的結果,若是兩者只能選一個,那麼捕捉移除的方法比起TNR對於減少流浪動物數量比較有效。
另外,綜合比較來看,針對幼體的捕捉移除效果最好,最能讓族群成長率下降;其次則是針對成體的捕捉移除,對族群成長率影響最低的,則是TNR。
所以根據這個模型,我的建議是TNR還是可以做,但是能夠減少多少流浪動物數量就不要抱太大期望。台灣的流浪動物現在可以每年抓十萬隻來殺還沒有族群減少的徵兆,TNR即使做到根本不可能做到的75%也是沒辦法讓流浪動物族群停止成長的。要有效一點的做法,還是狂推流浪動物認養,尤其是把流浪動物的幼體努力認養掉才比較有效吧。當然,如果每年十萬隻動物就算通通不殺都拿去認養,流浪動物的狀況也還是像現在一樣。台灣的流浪動物問題簡直就是病入膏肓啊。一定得要這邊狂做TNR加上那邊狂把幼體都努力抓回來送養,再搭配成體送養或是最後不得不做的安樂死,大概才有希望解決吧。
寫到這裡,或許有些人可能會發現,這個模型裡面沒有涵蓋『棄養』。的確,如果有『棄養』,狀況會更麻煩。還好有另一篇研究有把『移入』(也就等於是棄養啦)這個變因放進去模型裡,而且還模擬了移除跟TNR雙管齊下的狀況,一次滿足兩個需求。研究發現,如果有棄養狀況的話,TNR的效果就更沒用了,移除會是僅存的唯一有用的方式。
這樣看來,防止棄養超級重要啊。不搞定這個,不管是TNR還是移除都是沒用的。這裡也有一篇計算經濟效益的研究強調了『防止棄養』才能真正有效的解決流浪動物的問題,畢竟那可是流浪動物增加的重要因素,也是打亂所有處理的元兇。
還是多花點力氣,推動完整飼主責任法制化以解決棄養問題跟爛透的收容所環境吧。
補充:
順道找到其他的研究,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例如貓用的免開刀TNR疫苗的效果評估(還有這篇)。還有就是輸精管結紮&子宮切除的新版捕捉結紮回置(TVHR)似乎更能有效減少流浪貓的數量(可是是建立在讓公貓維持攻擊性會繼續鬼叫佔領域打架亂尿尿的代價上。然後如果輸精管結紮的公貓跟正常母貓交配母貓就會出現假性懷孕,也因此讓母貓的生育率下降。這些結紮後的貓因為內分泌依然正常,於是不會像結紮後的會性情安祥活的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你正要寫下推銷式的留言,請想想你到底有沒有可能真的靠這個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