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海外中文教學經驗分享:什麼時候可以把名詞「X」疊起來變成「XX」,而且還有「每個X」的意思?
豆知識,不揣簡陋,野人獻曝。請多指教。
在中文裡面,我們可以把名詞,例如「人」「家」「天」「月」等名詞疊起來,變成「人人」「家家」「天天」「月月」,而且意思轉成「每個人」「每一家」「每一天」「每個月」。這實在是個很妙的轉變,但是背後的規則卻好像沒什麼人整理過。
有一次,我的中文小團裡有個朋友問我:那我是不是可以說「雞雞」,就表示每隻雞的意思?就先不管『雞雞』在日常用語裡的特定意思,當下我當然是說「不行,雞雞並不能當成每隻雞的意思」,可是我也就發現這個『不行』的原因曖昧不明。
也就是說,到底哪些名詞可以重複疊起來變成『每個X』的規則是什麼?我還真是不知道。而且,我試著找答案卻遍尋不著,好像也沒有誰有明白的系統性解釋。
於是這個問題就留在我的腦袋裡有事沒事就拿出來想,終於某一天我在森林裡散步突然頓悟。而且,到目前為止,我試著用各種可能去『攻錯』我的答案,似乎都沒有什麼問題,所以想要分享一下。
到底哪些名詞可以疊起來變成『每個』?除了人人、天天、月月、年年、家家之外,為什麼不能說路路、花花、鳥鳥、豆豆?卻好像又可以說桌桌、杯杯、口口、罐罐?
因為可以疊起來成為『每個X』的名詞,其實不是名詞,而是量詞!!
人、家、天、年、月、日、其實都已經是量詞性質的名詞,你可以直接把數字丟到前面,而不需要加上其他的量詞(一人一天一家一年一月一日)。於是,這樣的量詞(名詞)就可以疊起來,然後有『每個X』的意思。
但是狗啊貓啊鳥啊雞啊樹啊花啊路啊河啊山啊水啊菜啊並不是量詞,所以你不能說狗狗、貓貓、鳥鳥、雞雞、樹樹、花花、路路、河河、山山,而是要說條條、隻隻、棵棵或株株、朵朵、條條(路)、座座(山)、滴滴(水、)道道(菜)。
那為什麼桌桌、杯杯、口口、罐罐,好像又可以?
因為他們可以是量詞,例如一桌親友、一杯酒、一口粥、一罐茶,當這些名詞是量詞,或是在語句脈絡裡有量詞功能的時候,就可以疊起來成為『每個』的意思。例如桌桌都是熟客、杯杯都是好酒、口口都香濃、罐罐清涼到底。
所以,不是把名詞疊起來就可以變成『每個」的意思,要疊的,可以疊的其實是量詞!!
海外中文教學經驗分享:句末助詞 嗎 吧 呢 的功能
我不是中文或華語教學專業,只是從2011年開始一直在芬蘭UEF裡經營一個小小的中文教學小團,讓對華語和中文有興趣的各國朋友可以加入,練習中文的聽說讀寫,或是多瞭解一點中華文化。我的教學(或說分享)也不限於現代漢語,而是會援引閩南語、粵語、甚至日語來輔助說明,因為我覺得這樣比較有趣。
在這三年當中,我有一些小小的,算是我自己想通或是領悟出來的豆知識吧,是當初中文小團裡的人問了我,我試著查了資料或搜尋網路,卻找不到可信的答案,最後是靈光一閃才想通的。因此,我一直希望把這些體會或領悟多多分享給有需要的人,尤其是從事華語教學或中文教學分享等等的人。
就讓我不揣簡陋,野人獻曝,拋磚引玉一下吧。
---
句末助詞的用法
中文裡面,句末助詞是個神奇的存在。我們可以用句末助詞來增添很多語意之外的預設立場跟情緒。但,兩年前我看中文小團的朋友們的課本,似乎都沒有一個有系統的解釋,查網路也找不到比較清楚明白的說明,也是直到最近我才看到有人寫了類似的分享,或是相關的學術論文出現。
總之,我是這麼跟中文小團的朋友分析解釋句末助詞的。
首先,句末助詞最基本的三個,就是『嗎』『吧』『呢』,這三個是一定要知道怎麼用,也是最容易學會使用方式的。
先來解釋『嗎』。
『嗎』這個句末助詞最簡單,他只會出現在問句的尾巴。而且,這個問句一定是『只提供單一選項』的描述型問句。
你可以隨便舉一個描述型的句子為例,好比說「今天天氣很熱」或是「我是XX大學的學生」,然後把這個句子後面加上一個『嗎』和問號,就完美的轉換成問句了。
「今天天氣很熱『嗎』?」還有「我是XX大學的學生『嗎』?」
學術一點說,這種問句叫做極性問句(polar question)或是二元問句(binary question)。前者顯然是因為在問句中我們給出了一個清楚的描述(天氣很熱、XX大學的學生),後者則是因為這個問句只可能得到兩種回答:肯定(yes)或否定(no)。
所以,『嗎』問句的結構跟用法應該非常好懂,要練習也很容易,只要讓學生把一般的、單一選項的敘述句的後面都加上『嗎』和問號,就可以了。
但是,除了這樣解釋之外,我認為『嗎』問句其實還包含了發問者的預設立場,而這似乎是多數的句末助詞解釋時沒有著墨的部分,所以,我在講完上述『嗎』問句的結構跟用法之後,會針對發問者的預設立場去解釋。
我認為,而且絕大多數的中文母語者應該也都同意,『嗎』問句的預設立場是『中性』的。也就是說,發問者並不知道這個問句會引來的答案是『肯定』或『否定』,所以對方回答YES或NO都很正常也不意外。總之,就是『嗎』問句其實沒有預設立場,或說預期對方回答YES或NO的機率各佔五成。
而這一點,正好可以延伸下去到『吧』問句的說明上。
『吧』的用法
『吧』的用法比『嗎』稍微複雜一點,因為他除了用在問句結尾之外,也可以用在一般直述句結尾。但我的感覺是,無論是在問句或直述句結尾,『吧』的意涵其實是差不多的。所以我通常都先從『吧』問句開始解釋,然後再延伸到直述句上的用法。
『吧』問句的結構就跟『嗎』問句一樣,也是一個『提供單一選項』的描述型問句,回答也只可能是YES或NO兩種。所以,你其實可以把任何一個『嗎』問句的『嗎』取代為『吧』,句子依然是完美而正確的。
只不過,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吧』問句的預設立場,跟『嗎』問句的預設立場不一樣。
『吧』問句的預設立場是:發問者認為自己在問句裡的描述是正確的,或是對方也會附和。也就是說,發問者有個明確的期待,希望對方的答案是『YES』!
所以,「你是王先生『嗎』? 」表示發問者並不知道對方是不是王先生,但是「你是王先生『吧』?」就暗示著發問者認為對方是王先生了。於是,對方回答「我是」就是順理成章,而如果對方回答「我不是」的話,那就有點尷尬或驚訝了。
好,『吧』問句說完了,接著可以來談談『吧』結尾的直述句。
我覺得,『吧』結尾的直述句,例如「今天天氣很熱吧」「過來吧」「回來吧」「該吃藥了吧」等等,其實都跟『吧』問句一樣,隱含著『我想你會同意』的預設立場。因此,我覺得『吧』結尾的直述句說穿了,不過都只是很溫和的、帶有建議傾向的命令句或類似問句的請求和建議而已。其實跟『吧』問句不過就是一線之隔而已。畢竟,即使看起來是個命命句(好比說「下來吧」),但是用了『吧』就會讓語氣變得溫和,於是這個命令就跟建議或提議其實沒啥兩樣。真要說的話,差別只是在於:「下來!」這個命令是不管對方同意與否都得照辦,而「下來吧!」則是因為『吧』的緣故而帶有『我想你也同意』的意味,於是就成了類似建議或提議的『請求』。
總之,『吧』就是個彰顯預設立場的句末助詞,他一出現,就透露了說話者認為他描述的是正確的。
當以上的『嗎』和『吧』基礎用法都講完以後,就可以講最後一個基本的句末助詞『呢』了。
『呢』的用法
我所看到的『呢』問句結構的解釋方法,常常都是著重在「是不是」「有沒有「對不對」「要不要」這種「X不X」的句子結構。但我覺得這樣窮舉沒有意思,而且這應該也不是最根本的關鍵。
我認為,最簡單的解釋方法應該是:只要不是只提供『單一選項』的問句,也就是像上面講到的『嗎』或『吧』結尾的問句,就是用『呢』結尾!無論提供的是兩個選項(是不是有沒有要不要吃不吃對不對呢)、兩個以上(吃飯、吃麵、還是吃麵包呢)、還是一個都沒有(你的心情如何呢)!
這樣講,懂了吧? .....懂了嗎?.....哪裡不懂呢?
你看,中文就是這麼妙,我可以從『吧』轉到『嗎』,透露出我的自信下降。我本來預設你懂了,但是開始沒信心,所以變成不敢有預設,到最後則是連『哪裡』不懂都不知道,一點頭緒都沒有,一個選項都生不出來,所以用的是『呢』。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呢』的「無選項問句」用法除了4W1H(what什麼、who誰、when哪時候、where哪裡、how怎麼)的類型之外,還有一種結構是「XXX『呢』 ?」這種。這要解釋也很簡單,其實就是「what about」的意思。所以,只要是what about XXX的問句,也是改寫成「XXX『呢』?」就可以搞定。
當這個簡短的what about『呢』問句解釋清楚後,萬一要解釋為什麼偶爾會看到『呢』出現在直述句裡頭,而且常常是放在主語之後做為語氣停頓,其實也就簡單了。因為你也可以把他想成是「about...」的意思,就跟what about的用法很像。
而如果你還想要解釋『呢』有時候也可以用在直述句的句尾,我覺得就說他是個抒發情緒的感嘆用法就好。例如說『真的是這樣的呢!』,在其他語言裡面大概就是用語氣強調一下這樣。
---
最後,如果還有什麼要補充的話,大概就是「否定描述+『嗎』?」約等於「肯定描述+『吧』!」。例如「你不是王先生嗎?」,言下之意其實已經認為對方是王先生了,所以也就大略等於「你是王先生吧?」。但當然,這裡頭的對話脈絡會更複雜一點,類似「發問者從肯定開始變得不太肯定」的狀態,所以真要說的話,這情境應該會是從「你是王先生吧?」開始,然後也許有一些互動,但是發現不太對勁,於是提問「你不是王先生嗎?」作為再次確認。真要說的話,這裡頭的預設立場已經稍微鬆動,不像是正面的『吧』問句那麼樣的肯定了。
至於其他的句末助詞,例如什麼啦、嘛、啊喔哦囉哇呀耶咧哩唄,那就複雜了。不過我粗略的覺得可以把這些助詞如上述那樣區分:啦和嘛可以各自獨力說明,然後後面那一串其實就都是啊的變形,端看句尾的字的發音來搭配。也許有人可以提供更有系統的說明?
關於嗎吧呢你也可以參考
http://www.wcla.org.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v6n2-4&Category=102312
http://eastasiastudent.net/china/mandarin/question-particles
http://hsk888.bokee.com/3242284.html
在這三年當中,我有一些小小的,算是我自己想通或是領悟出來的豆知識吧,是當初中文小團裡的人問了我,我試著查了資料或搜尋網路,卻找不到可信的答案,最後是靈光一閃才想通的。因此,我一直希望把這些體會或領悟多多分享給有需要的人,尤其是從事華語教學或中文教學分享等等的人。
就讓我不揣簡陋,野人獻曝,拋磚引玉一下吧。
---
句末助詞的用法
中文裡面,句末助詞是個神奇的存在。我們可以用句末助詞來增添很多語意之外的預設立場跟情緒。但,兩年前我看中文小團的朋友們的課本,似乎都沒有一個有系統的解釋,查網路也找不到比較清楚明白的說明,也是直到最近我才看到有人寫了類似的分享,或是相關的學術論文出現。
總之,我是這麼跟中文小團的朋友分析解釋句末助詞的。
首先,句末助詞最基本的三個,就是『嗎』『吧』『呢』,這三個是一定要知道怎麼用,也是最容易學會使用方式的。
先來解釋『嗎』。
『嗎』這個句末助詞最簡單,他只會出現在問句的尾巴。而且,這個問句一定是『只提供單一選項』的描述型問句。
你可以隨便舉一個描述型的句子為例,好比說「今天天氣很熱」或是「我是XX大學的學生」,然後把這個句子後面加上一個『嗎』和問號,就完美的轉換成問句了。
「今天天氣很熱『嗎』?」還有「我是XX大學的學生『嗎』?」
學術一點說,這種問句叫做極性問句(polar question)或是二元問句(binary question)。前者顯然是因為在問句中我們給出了一個清楚的描述(天氣很熱、XX大學的學生),後者則是因為這個問句只可能得到兩種回答:肯定(yes)或否定(no)。
所以,『嗎』問句的結構跟用法應該非常好懂,要練習也很容易,只要讓學生把一般的、單一選項的敘述句的後面都加上『嗎』和問號,就可以了。
但是,除了這樣解釋之外,我認為『嗎』問句其實還包含了發問者的預設立場,而這似乎是多數的句末助詞解釋時沒有著墨的部分,所以,我在講完上述『嗎』問句的結構跟用法之後,會針對發問者的預設立場去解釋。
我認為,而且絕大多數的中文母語者應該也都同意,『嗎』問句的預設立場是『中性』的。也就是說,發問者並不知道這個問句會引來的答案是『肯定』或『否定』,所以對方回答YES或NO都很正常也不意外。總之,就是『嗎』問句其實沒有預設立場,或說預期對方回答YES或NO的機率各佔五成。
而這一點,正好可以延伸下去到『吧』問句的說明上。
『吧』的用法
『吧』的用法比『嗎』稍微複雜一點,因為他除了用在問句結尾之外,也可以用在一般直述句結尾。但我的感覺是,無論是在問句或直述句結尾,『吧』的意涵其實是差不多的。所以我通常都先從『吧』問句開始解釋,然後再延伸到直述句上的用法。
『吧』問句的結構就跟『嗎』問句一樣,也是一個『提供單一選項』的描述型問句,回答也只可能是YES或NO兩種。所以,你其實可以把任何一個『嗎』問句的『嗎』取代為『吧』,句子依然是完美而正確的。
只不過,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吧』問句的預設立場,跟『嗎』問句的預設立場不一樣。
『吧』問句的預設立場是:發問者認為自己在問句裡的描述是正確的,或是對方也會附和。也就是說,發問者有個明確的期待,希望對方的答案是『YES』!
所以,「你是王先生『嗎』? 」表示發問者並不知道對方是不是王先生,但是「你是王先生『吧』?」就暗示著發問者認為對方是王先生了。於是,對方回答「我是」就是順理成章,而如果對方回答「我不是」的話,那就有點尷尬或驚訝了。
好,『吧』問句說完了,接著可以來談談『吧』結尾的直述句。
我覺得,『吧』結尾的直述句,例如「今天天氣很熱吧」「過來吧」「回來吧」「該吃藥了吧」等等,其實都跟『吧』問句一樣,隱含著『我想你會同意』的預設立場。因此,我覺得『吧』結尾的直述句說穿了,不過都只是很溫和的、帶有建議傾向的命令句或類似問句的請求和建議而已。其實跟『吧』問句不過就是一線之隔而已。畢竟,即使看起來是個命命句(好比說「下來吧」),但是用了『吧』就會讓語氣變得溫和,於是這個命令就跟建議或提議其實沒啥兩樣。真要說的話,差別只是在於:「下來!」這個命令是不管對方同意與否都得照辦,而「下來吧!」則是因為『吧』的緣故而帶有『我想你也同意』的意味,於是就成了類似建議或提議的『請求』。
總之,『吧』就是個彰顯預設立場的句末助詞,他一出現,就透露了說話者認為他描述的是正確的。
當以上的『嗎』和『吧』基礎用法都講完以後,就可以講最後一個基本的句末助詞『呢』了。
『呢』的用法
我所看到的『呢』問句結構的解釋方法,常常都是著重在「是不是」「有沒有「對不對」「要不要」這種「X不X」的句子結構。但我覺得這樣窮舉沒有意思,而且這應該也不是最根本的關鍵。
我認為,最簡單的解釋方法應該是:只要不是只提供『單一選項』的問句,也就是像上面講到的『嗎』或『吧』結尾的問句,就是用『呢』結尾!無論提供的是兩個選項(是不是有沒有要不要吃不吃對不對呢)、兩個以上(吃飯、吃麵、還是吃麵包呢)、還是一個都沒有(你的心情如何呢)!
這樣講,懂了吧? .....懂了嗎?.....哪裡不懂呢?
你看,中文就是這麼妙,我可以從『吧』轉到『嗎』,透露出我的自信下降。我本來預設你懂了,但是開始沒信心,所以變成不敢有預設,到最後則是連『哪裡』不懂都不知道,一點頭緒都沒有,一個選項都生不出來,所以用的是『呢』。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呢』的「無選項問句」用法除了4W1H(what什麼、who誰、when哪時候、where哪裡、how怎麼)的類型之外,還有一種結構是「XXX『呢』 ?」這種。這要解釋也很簡單,其實就是「what about」的意思。所以,只要是what about XXX的問句,也是改寫成「XXX『呢』?」就可以搞定。
當這個簡短的what about『呢』問句解釋清楚後,萬一要解釋為什麼偶爾會看到『呢』出現在直述句裡頭,而且常常是放在主語之後做為語氣停頓,其實也就簡單了。因為你也可以把他想成是「about...」的意思,就跟what about的用法很像。
而如果你還想要解釋『呢』有時候也可以用在直述句的句尾,我覺得就說他是個抒發情緒的感嘆用法就好。例如說『真的是這樣的呢!』,在其他語言裡面大概就是用語氣強調一下這樣。
---
最後,如果還有什麼要補充的話,大概就是「否定描述+『嗎』?」約等於「肯定描述+『吧』!」。例如「你不是王先生嗎?」,言下之意其實已經認為對方是王先生了,所以也就大略等於「你是王先生吧?」。但當然,這裡頭的對話脈絡會更複雜一點,類似「發問者從肯定開始變得不太肯定」的狀態,所以真要說的話,這情境應該會是從「你是王先生吧?」開始,然後也許有一些互動,但是發現不太對勁,於是提問「你不是王先生嗎?」作為再次確認。真要說的話,這裡頭的預設立場已經稍微鬆動,不像是正面的『吧』問句那麼樣的肯定了。
至於其他的句末助詞,例如什麼啦、嘛、啊喔哦囉哇呀耶咧哩唄,那就複雜了。不過我粗略的覺得可以把這些助詞如上述那樣區分:啦和嘛可以各自獨力說明,然後後面那一串其實就都是啊的變形,端看句尾的字的發音來搭配。也許有人可以提供更有系統的說明?
關於嗎吧呢你也可以參考
http://www.wcla.org.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v6n2-4&Category=102312
http://eastasiastudent.net/china/mandarin/question-particles
http://hsk888.bokee.com/3242284.html